羅弘証秘書長
學歷:黎明工專畢業
歷任記者、課長、主任、總編輯(長期服務於新聞事業)
現職:臺灣省道教會秘書長、道教月刊社長
論述主題:從「不救世人產難,不神也。」看順天聖母信仰內涵
論述全文:
《閩書》(明何喬遠編撰)、《古田縣志》:「不救世人產難,不神也。」
《續修台灣縣志‧外篇》:「吾死後必為神,救人產難。」
此救產神的形象正好撫慰婦女生產時所面臨的恐懼心理,因而被奉為受胎、救產、育兒、驅魔的婦孺守護神。
順天聖母信仰得自巫術的文化傳統中擴張,其救劫與度眾的神聖歷程,不單使臨水夫人化為武身的女神,也造成臨水夫人法術不斷在巫法與道法中廣為流傳,導致其法脈的綿延不絕。
輔仁大學教授鄭志明將這些文化訊息傳播的生命力,歸納為下列四項來作說明 :
第一、「觀音化生」的三教相雜揉:神話人物大多伴隨著奇生的傳說,顯示其異於常人的出身背景。「觀音化生」的神話,造就了臨水夫人橫跨三教的身分背景,也道出順天聖母信仰的神聖依據,即臨水夫人是由觀音指血化生,原本就不是凡物,甚至就是觀音的另一種化身。
第二、「閭山學法」的師承與法脈:在《三教搜神大全》謂臨水夫人前往拜會閭山法洞王女,獲得傳度驅雷破廟罡法,此一神話將臨水夫人與閭山法派聯結起來。《海遊記》在神話的交代上更為清楚,指出臨水夫人與李三娘、林九娘結為姐妹,前往閭山九郎洞參見法主,得到傳授閭山法。
第三、「脫胎祈雨」的犧牲與成道:臨水夫人神話偏重在以法術度眾的神力宣傳上,臨水夫人象徵著神聖力量在人間的展現,以巫女或神女的形象,經由高超的法術來為民眾祈福消災。
第四、「斬蛇護產」的救劫與度眾:女巫的靈感能力主要有二:一是求神祈福,一是辟鬼禳災。臨水夫人由女巫轉為女神,更強化其伏魔降妖的守護能力,成為一種專門助產難的神明。
歷代皇帝冊封與尊號:臨水夫人、崇福臨水夫人、崇福昭惠臨水夫人、天都鎮國顯應崇福大奶夫人、順懿夫人、慈靖夫人、崇福昭惠慈濟夫人、順懿、淑靖、天仙聖母、天仙聖母普化碧霞元君、皇太后、皇君太后、順天聖母。
清咸豐年間加封的「順天聖母」封號,可與媽祖的「天上聖母」封號相媲美。
在臨水夫人信仰文化中,「三奶派」與其有密切關係,三奶派為最早傳入台灣的法教。最早記載在明神宗萬曆18年(1590),係福建漳州的閭山三奶派道士率先渡海來到府城傳教。
在台所稱的法教,以閭山派為概稱,分為三奶、法主公及普庵三個系統。台灣北部到東部,三奶派佔多數,西南部以法主公派較佔優勢,普庵派則盛行於澎湖。發展至今法主公一派獨大,以埔鹽閭山道院為大本營。
閭山派中,奉臨水夫人等三位結義女神為宗師,以紅頭巾作為標記,稱作三奶派、夫人派,又稱「紅頭法師」。而另一部份道士則將法主真君奉為宗師,並以黑頭巾作為派系之標記,臺灣人稱之為「烏頭法師」,閩南語俗謂「死歸法主,生派夫人」
三奶係指臨水夫人(陳靖姑)、李三娘與林九妹,他們結為姊妹並同往閭山學法。李三娘主修安胎催生救產之法,林九娘主修收四季瘟疫之法,臨水夫人則學會了全盤的閭山法。從神話傳說的內容來看,臨水夫人是主角,李三娘與林九娘是法派傳承的配角。
三奶法派是巫法、巫術、法術、武術等結合,吸收了民間各種保育婦女懷孕與生產的法術,有「婆神科」、「遣霞科」、「過關科」等科儀與法事,來滿足婦女祈子的需求與保佑生產的平安。
常見的臨水夫人造像為持劍及法螺(龍角),用途是斬妖除魔,拿法螺(龍角)、吹法螺(龍角)是將「靈」化為陰兵陰將,帶動兵將,幫助斬妖除魔,法器的功用是催兵、催咒。
針對兒童守護神的特性,發展出洗三旦、拜誼奶、請奶過關、做出幼等民俗儀式活動。過關儀式是要使兒童脫掉命中註定的災厄,這些災厄歸納為「二十四關煞」或「三十六關煞」。同時舉行「做大翻」醮儀來驅煞求孕,亦有「請花」的祈子儀式,求男子為白花,求女子為紅花。
閭山派更吸收了道教淨明道、正一道等派與佛教禪宗、淨土宗、密宗瑜伽派、儒家忠君孝親等三教的理論與思想,廣納許多神佛,主要以各種法事,為人消災除厄,並傳播到華南與東南亞各地。
閭山派奉晉代著名道士許旌陽真人為祖師,成為淨明忠孝道的一支。
「淨明道」又稱「淨明忠孝道」,是東晉以來流傳的許遜信仰經過與傳統符籙道派及儒釋學說融合後,而於宋元間在江西南昌西山興起的一個道派。該派主張「以忠孝為本,敬天崇道、濟生度死為事」,在宋元兩代乃至明清影響頗大。
元代以後,淨明道貶低了齋醮、符籙的作用而全力推崇「忠孝」倫理,注重內心的修煉,主張「始於忠孝立本,中於去欲正心,終於直至淨明」,並以為「忠孝之道,非必長生而長生之性存,死而不昧,列於仙班」。
經過元代改革後的淨明道,由於力主「忠孝」、「成仙」,而成為典型的儒道合一的、世俗化色彩濃厚的道派。
由於淨明道重視克己和踐履,同時又興起《太微仙君功過格》及勸善等民間信仰,從而增強了宗教對人心的影響。
臨水夫人信仰南傳,主要入台時間點第一次在乾隆年間,第二次發展為民國三十八年國軍轉進台灣,至六十年代則進入進一步的宣揚期。
《續修台灣縣志》載:臨水夫人廟,在寧安坊,今移在東安坊山仔尾,乾隆五十一年里人梁厚鳩眾建。
臨水夫人信仰初期以保護婦幼為專業功能職司,渡海來台後,受台灣特有的民間信仰的宗教觀念影響,並順應廣大信徒需求,其職能漸漸豐富,成為無所不能的「萬能神」。
在台灣有臨水夫人為註生娘娘之說,主要基於婆姐配祀及臨水夫人護幼的職能,持相反論點者,認為兩者聖誕日不同,臨水夫人為正月十五日,註生娘娘為三月二十日,有《註生娘娘真經》流傳。
「註生娘娘」應屬一個統整性的德稱,而非一個特定的專有名詞,存在於佛道及民間信仰的生育神,代表那些職掌孕育、生育、撫養、教子等種種內容的生育神。
佛教掌生育的為九子母、鬼子母,道教以碧霞元君、西王母為主,民間常見有送子觀音、註生娘娘、金花夫人、烏母、床母、臨水夫人等。
三奶夫人勸世真經與臨水夫人早晚功課-
‧《三奶夫人勸世真經》皈命「香林說法大天尊」、「南無三奶尊護國大天尊」
•《臨水夫人早晚功課》皈命「臨水陳夫人」
以上兩經典的出處及成書過程有待考證及進一步推廣。
結論:
- 臨水夫人信仰發展出自身完整的宗教形態,有著廣為流傳的神話系統與儀式體系。
- 面對時空環境的變遷,宗教信仰形式也必須有所調整,過去因醫藥不發達,需仰賴宗教儀式來從事醫療行為,如今疾病可藉由醫療體系獲得治療,而宗教功能則應朝向心靈層次的療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