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吳藍功老師aIMG_2104.JPG  

 學歷: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研究所碩士

 現職:中壢新明國小教師

論述主題:順懿夫人與註生娘娘之我見

論述全文:

簡報大綱

 slide0052_image014

前言:福建的社會文化

• 統稱:閩文化。由福建地理環境和信仰文化所結合。
 一、環境:山多平地少,95%為山地、丘陵,5%為平原。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
 二、崇蛇文化:

 1、漢.王安:「閩越之地南方暑濕,近夏痺熱,暴露水居,腹蛇若生,疾痰多作。」

 2、蛇圖騰象徵。

 3、蛇與閩、越之關聯。

   蛇圖騰象徵  

 slide0117_image024 

    在武梁祠石刻畫像中,被視為人類始祖的伏羲和女媧為人面蛇身,二人間有一小童,牽著他們的衣袖 。這中間小童的形象可能是指人類,也可能是「子神」。資料來源:http://www.epochtimes.com/b5/1/9/28/c5956.htm

    

slide0118_image029

 

蛇與閩、越之關聯

• 許慎《說文》:

 「閩,大蛇也,其人名蛇種,簪作蛇形,乃不忘其始義耳。」

• 倉頡造字的原則來看「閩」字:
   象形:畫小蟲於門內。
   指事:蛇處門穴之下。
   會意:郊野之虺,門下是畜。
   形聲:門中之蛇,其聲旻旻。
   西周時期南方古越藝術作品:蛇紋筒狀卣
   資料來源:劉婉琪(2010:52)。《閩台臨水夫人信仰研究》

 

壹、 順懿夫人:陳靖姑
研究者所見最早記載陳靖姑文獻資料:
元、張以寧〈順懿廟記〉

• 古田東去三十里,并為臨水夫人請封,廟曰順懿。其神姓陳氏,肇基于唐,賜敕額于宋,封順懿夫人。英靈著于八閩,施及于朔南。
一、生平資料:
• 神陳姓,父名昌,母葛氏。生於唐大曆二年(767)。嫁劉杞,索白蛇斬之。……宋淳祐間封崇福昭、惠、慈濟夫人,賜額順懿。

(明、黃仲昭,《八閩通志》,卷五十八,祠廟,古田縣)

• 崇福宮。其神姓陳,諱靖姑,生於唐大曆元年正月十五日,福州下渡人。適本縣霍口里西洋黃演,由巫為神,鄉人祀之,禱雨暘,驅旱癘,與凡祈年求嗣,無不立應。宋端平(1234 ~ 1236)、淳祐(1241~1252)間,狀其績於朝,賜額順懿夫人,封崇福昭應慈濟之神。

(明.嘉靖(1521~1570),《羅川志》)

• 神陳氏女,家世巫覡,父昌,母葛氏。生於唐大曆,神異通幻。嫁劉杞,孕數月,會大旱,脫胎往祈雨,果如注,因祕洩,遂以產終。訣約:「吾死後不救世人產難,不神也。」卒年二十有四。

(明.何喬遠,《閩書》卷147 靈祀志)

• 臨水神,姓陳,家世巫覡,祖玉、父昌、母葛氏,生於唐大曆二年,神異通幻,嫁劉杞,孕數月,會大旱,脫胎,往祈雨,果如注,因祕泄,遂以產終,訣之:吾死後不救世人難產不神也。卒年二十有四,身后靈跡顯著。

(明.萬曆,《古田縣志》) 

二、相關文獻資料:
• 神迺天妃之妹也。生有神異,不婚而正果水仙,故祠於此。

(高澄,1534,〈臨水夫人記〉,《使琉球錄三種》)

• 天妃宮,在水部門之東,宋十建,元至正十七年(1356)重修。……東室有祠臨水夫人,神之妹也。守祠登言塑像面上有汗如珠,則從海上援舟還耳。

(明.王應山,1612,《閩都記》,卷五,頁29)

• 順懿宮,祀臨水陳夫人禖祀及以雨暘疾疫禱,其應如響,宋淳祐間(1241~1252),郡守徐清叟請于朝,封崇福昭惠慈濟夫人,賜廟額曰順懿。閩人通祀之,烏石初有宮,在五顯廟旁,淺窄不便禱祀,國朝萬曆初,都督王尚文移建霹靂巖今所。

(明.王應山,1612,《閩都記》,卷十,頁55)

• 昔陳四夫人,祖居福州府,羅源縣下渡人也。……時觀音菩薩赴會歸南海,忽見福州惡氣沖天,乃剪一指甲化作金光一道,直透陳長者葛氏投胎。時生於大曆元年(766)甲寅歲,正月十五寅時誕聖。

(明刻繪圖本,《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大奶夫人〉)

 slide0040_image046

資料來源:陳靖姑故居-福建旅遊資訊網

http://www.fjta.com/ScenicSpotInfo.aspx?id=310

 

2004年以前陳靖姑故居
slide0104_image054slide0104_image050  
2004年翻修陳靖姑故居

 slide0105_image056slide0105_image058

福建古田臨水宮
slide0107_image062
建于唐貞元八年(公元792年),后經元明清歷代重修擴建,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pYr3_sGUHxg3KWONY9Q_ne90wzhpY2XO_XQk3Q--/article?mid=16452
 
 
貳、註生娘娘

一、一般性的註生娘娘

• 1、雲霄、瓊霄、碧霄說
• 2、臨水夫人說
• 3、碧霞元君說:東嶽大帝之女
• 4、金花夫人說
• 5、其他

二、統整性的註生娘娘

註生娘娘與其他生育神比較表
  一般註生娘娘  臨水夫人  碧霞元君  金花夫人
 身分  天神  人神  天神  人神
 由來  封神演義 
雲、瓊、碧霄 
三合一
 陳靖姑 
唐代生於福建省 
古田縣臨水鄉
 1. 東嶽大帝之 
女-泰山娘娘 
2. 皇帝玉女
 昴星下凡 
的巫女
 聖辰  農曆3月20日  農曆正月15日  農曆4月18日  農曆4月17日
 屬神  十二婆姐  三十六宮人    二十奶娘
 職司 送子 
註生男女
斬蛇除妖 
助產扶胎 
轉成 
註生護子
 婦女祈子 
生產平安 
兒女長壽
 婦女祈子 
保佑生產 
護嬰幼兒
信仰 
流行 
範圍
 華南  福建、浙江 
、江西、臺灣
 華北  廣東

李孟霜(2011)。《臺灣註生娘娘信仰之研究—以主祀廟宇為例》。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頁34。

 

註生娘娘統整性概念集合圖

slide0078_image073

 李孟霜(2011)。《臺灣註生娘娘信仰之研究—以主祀廟宇為例》。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頁34。

全台主祀註生娘娘公廟一覽表
編號
縣市
寺廟名稱
寺廟地址
1
新北市
玉仙宮
三芝區後厝村18 鄰番子崙12 5
2
宜蘭市
南興廟
民生里南興街六號5
3
新竹縣
祥喜註生宮
湖口鄉八德路二段592
4
高雄市
註生宮
橋頭區仕和村神農巷51

 李孟霜(2011)。《臺灣註生娘娘信仰之研究—以主祀廟宇為例》。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頁34。

高雄橋頭註生宮

slide0111_image076

slide0110_image080

 

 

橋頭註生娘娘:林照雪

 
1.
廟宇地址:高雄縣橋頭鄉
仕和村仕豐路神農街51
 
2.聯絡電話:07-6110580
 
3.創建年代:有康熙四十九年(1710)嘉慶元年(1796)兩種說法
 
4.同祀神明:婆姐
 
5.配祀神明:()司命灶君、()福德正神(神桌下)虎爺
 
6.主神神誕日期:農曆三月十二日

李孟霜(2011)。《臺灣註生娘娘信仰之研究—以主祀廟宇為例》。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頁34。


貳、 順懿夫人與註生娘娘之對照

相似處:
• 一、臨水夫人就是註生娘娘,神明叫陳靖姑,因為祂是福建省古田獻林水鄉人,一般人才稱呼祂為「臨水夫人」。

姜義鎮(1997)。《華夏諸神》。台北:武陵出版社,頁44

• 二、台灣的子孫娘娘則叫做「註生娘娘」,所謂註生,是執掌生育之事。這位註生娘娘還是大陸船過去的,祂就是福建省的臨水夫人,又叫做大奶夫人。

馬書田(1993)。《華夏諸神—俗神卷》。雲龍出版社,頁82。 

• 三、順懿夫人以陳靖姑、李三娘、林九娘合稱三奶夫人;註生娘娘以雲霄、瓊霄、碧霄姑娘合稱三姑。
• 四、皆為女性且產婦及幼兒的保護神,又各有婆祖隨侍在側。

相異處:
• 一、神尊不同:
  順懿夫人為唐朝人陳靖姑。
  子牙命博鑑引三仙島雲霄、瓊霄、碧霄上台受封……特敕封爾掌混元金斗……,以上三姑,正是坑三姑娘之神,混元金斗,即人間之淨筒。凡人之生育,皆從此化生也。《封神演義》,第九十九回「姜子牙歸國封神」。
• 二、神誕日不同:
  註生娘娘的生日一般皆為三月二十,與臨水夫人的正是神誕日正月十五不同。

李秀娥(1997)。〈鹿港夫人媽成神的傳說與類型〉《思與言》。卷35期2,頁207。

• 三、神職不同:
  臨水夫人是人神,歸類在寶生神,其婆祖有36位,職司肆與各行各業胎兒。註生娘娘是天神,歸類在送子神,婆祖有12位,職司胎兒賢愚、善惡。

宋兆麟(1995)。《中國民間神像》。台北:漢揚出版社。頁165-191。范勝雄《府城的宗教信仰》。台南:台南市政府。頁119。

 

 參、註生娘娘與臨水夫人之對照
  一般註生娘娘 臨水夫人
身分 天神 人神
由來 封神演義 
雲、瓊、碧霄 
三合一
陳靖姑 
唐代生於福建省 
古田縣臨水鄉
聖辰 農曆3月20日 農曆正月15日
屬神 十二婆姐 三十六宮人
職司 送子 
註生男女
斬蛇除妖 
助產扶胎 
轉成 
註生護子
信仰 
流行 
範圍
華南 福建、浙江 
、江西、臺灣

 李孟霜(2011)。《臺灣註生娘娘信仰之研究—以主祀廟宇為例》。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頁34。


肆、結論
• 1、神明的產生:結合人的需要。
• 2、神職的轉化:專職變多元。
• 3、順懿夫人與註生娘娘之異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傳統文化促進協會 的頭像
    傳統文化促進協會

    台灣傳統文化促進協會

    傳統文化促進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